轉世記憶的呼喚:布丹皇族靈童阿旺吉美的「五個奇蹟」朝聖記

在一個六歲孩子的眼淚裡,千年前的記憶被喚醒。2019年夏天,布丹皇族靈童阿旺吉美吉騰旺楚克被認定為八世紀密續大師「毗盧遮那」的轉世,他隨家人踏上西藏朝聖之路,沿著古老師徒與譯師的足跡,逐一對照洞穴、寺院與典籍,而他口中的「五個奇蹟」,也在眾人見證下依次展開。

一、彩虹為徵:旅程的啟程與第一個吉祥

抵達拉薩當天,天際現出金色彩虹。阿旺指稱:「這是第一個奇蹟。」他更指向彩虹盡頭,說那裡正是毗盧遮那曾修行的洞穴。此語既像宣告,也像預示:這趟尋根不是觀光,而是回家。

二、記憶作向導:指認真偽洞穴與「第二個奇蹟」

在扎耶巴一帶,阿旺背離既定路線,執意指往另一條山徑,稱「真正的修行洞在那裡」。他進入既定目的洞穴後直言其「為松贊干布修行處」,並認定另有「偽洞穴」。下山時,因路封無法前行,他仍於指認方向處獻上哈達。當日,他先後辨識兩處關鍵洞穴,成為旅途的第二個奇蹟。

三、清普洞前的痛哭:自證前世與第三個奇蹟

清普是前弘期的聖地,傳說藏有諸多佛藏。阿旺在毗盧遮那造像前情緒潰堤,合十痛哭,只斷續說出:「是我,是我。」稍定後,他獻上白哈達,並表示自己曾在此久坐修行、瘦弱不堪;他明白,能再返此處,是「極大福報與因緣」。這是第三個奇蹟——在最深的記憶點與自我同一。

四、桑耶寺的譯場記憶:識師識壇、三等譯師與第四個奇蹟

作為西藏第一座具完整僧團制度的寺院,桑耶承載了前弘期的法脈。阿旺在寺內:

  • 認出自己的「前世書桌」與譯經空間;
  • 指名蓮花生大士為師、寂護(季顧)為老師;
  • 說明譯師分三級(初、中、高),並自述前世為高階譯師;
  • 指明第一、第三譯場所在(現用途已更改),甚至連在地僧眾亦不知。
    這一連串辨識與敘述,構成第四個奇蹟。

五、擦瓦戎的放逐記:險境、神通與第五個奇蹟

在擦瓦戎,阿旺敘述毗盧遮那三十五歲遭妒者追殺、被放逐的經過:在蛇洞入定、以神通避難、以週計不食、以獅吼降伏女魔。他指出某殿即為曾遭囚處,並遠指一座山後的祕密修行地,經當地僧人查證確有其處。他又辨識一段經文為己手書、石上的足印為己足跡。這些相繼驗證,完成第五個奇蹟。可惜行程未能即往他「最喜愛的修處」,成為此次唯一遺憾,他也許下「六年後再返」之願。

六、洞穴中的法與人:童身老心的傳承時刻

無論在娘定昂增桑布修處,或於多處洞穴,阿旺均請眾退至外頭,獨與另一位靈童打坐、結手印,如與古師相應;在最後一站,他更以口傳方式向隨行者授金剛覺尊,將一場個人的尋根,轉作對眾生的布施。

七、信仰、文化與驗證:靈童傳統的多重面向

布丹社會深信祖古(轉世靈童),而阿旺的皇室身分,使這趟旅程兼具宗教、文化與公共性。從「地理定位的準確指認」「在地僧俗的交叉佐證」「對前弘期史料與譯場制度的敘述」,到「情感身體的強烈反應」,串起一條跨越千年的敘事鏈。對相信者,這是法緣再續;對觀察者,亦是一部鮮活的口述實地史學。

八、時間的縫隙:奇蹟的意義與當下的召喚

五個奇蹟,既是「記憶的驗證點」,也是「修行的路標」。它提醒我們:宗教史並非冰冷年表,而是活在地景、器物與身心的「當下實證」。當一個六歲孩童在古洞前落淚,也許是在告訴我們:法不在遠處,法在能記得、能實踐、能悲憫的此刻。

總結

從彩虹啟程到洞穴痛哭,從譯場辨識到放逐往事,阿旺吉美以一位靈童的童顏,展演了一位古老譯師的記憶。他將千年前的修行,化作今日的引路:記得來處、敬畏因緣、珍惜法脈、利益眾生。六年之期已至,無論他是否踏上那座「最喜愛的修處」,這段旅程已在更多人的心裡點亮了燈——讓我們在各自的路上,學著把記得化作行持,把感動落在慈悲。

 

Youtube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PIT4uhp-gQ

Youtube專欄:地球旅館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