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區歷史】屯門:從軍鎮到新市鎮 見證香港最早的歷史印記
今日的屯門,予人印象多為西北邊陲、遠離市區的新市鎮。
在屯馬綫與屯赤隧道開通之前,僅靠青山公路與屯門公路往來市區,一句「去屯門好遠」幾乎成了習慣語。
然而,這片看似新興的土地,其實是香港歷史上最早見載於史籍的地方,自唐代起便是中國南疆的重要軍事與海上貿易門戶。
屯門的地名與地理範圍歷經時代變遷,但它始終是香港古代史中無法忽略的篇章。
一、地名由來 唐代軍鎮的開端
「屯門」一名最早見於《新唐書‧地理志》:「嶺南道廣州南海郡……有經略軍,屯門鎮兵。」
唐代政府在此設置軍鎮,駐兵以守護珠江口航道。一般認為「屯門」即「屯兵之門」,意指軍隊駐守的要塞之地。
古代地圖中對屯門的稱呼不一,如明萬曆年間《蒼梧總督軍門志》標為「屯營」,1866年意大利傳教士獲朗他尼繪製的《新安縣全圖》則記作「團門」。
清末以山峰「青山」為地名,英治時期延續使用「青山」稱呼此地,直至1973年,香港政府為發展新市鎮,正式恢復「屯門」原名。
歷代文獻所載「屯門」,其地理位置大致與今屯門相符。唐代屯門設鎮,明清方志、地圖中均以此地為海防與貿易要地,可見屯門確為香港最早的歷史地名。
二、唐代的屯門 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
屯門位於珠江口外側,是通往廣州的重要深水港。
《唐會要》記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廣州寶安縣新置屯門鎮,領兵二千人,以防海口。」
當時,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外國商船入廣州前,皆須在屯門停泊補給,候風而入;離港時亦在此集結啟航。
《新唐書》引賈耽《古今郡縣道四夷述》:「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
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亦言:「其欲至廣者,入自屯門。」
可見當時的屯門不僅是軍事防衛據點,更是中外貿易的重要樞紐。
唐代文人亦留下關於屯門的詩篇。劉禹錫《踏潮歌》有「屯門積日無迴飆,滄波不歸成踏潮」之句,韓愈亦詩云:「屯門雖云高,亦映波浪沒。」
這些詩句讓屯門的山海之景名揚中原,成為文人筆下的南疆勝境。
三、南漢時期 軍防與佛教並舉
五代十國時,南漢政權割據嶺南,為掌控海上稅收,特別重視屯門的戰略位置。
據北宋蔣之奇〈杯渡山紀略〉記載,南漢在屯門設置「靖海都巡」,並於山北建立軍寨。
同時,屯門亦成為佛教重地。相傳南朝宋元嘉年間,杯渡禪師曾至此修行,後建「杯渡寺」,即今青山禪院。
南漢乾和十二年(955),靖海都巡陳巡命人於山上雕刻杯渡禪師石像;至大寶十二年(969),南漢君劉鋹敕封屯門山為「瑞應山」。
青山自此成為嶺南名山,佛教香火延綿至今。
四、宋元明清 屯門海戰與海防重地
宋代時,屯門設有「屯門砦」,青山亦設捕盜廨。相傳南宋末年,陸秀夫護宋帝避亂至屯門龍鼓灘,山上今有「皇帝巖」遺跡。
元代於屯門設「巡檢司」,統轄寨兵百餘人;至明代,屯門澳更成為明軍水師駐泊之地。
明正德年間,葡萄牙船隊東來屯門,企圖建立據點與中國通商。
其後行為橫暴,引發「屯門海戰」(1521)。廣東巡海道副使汪鋐率水師五十艘火攻葡船,歷時四十日,大破葡軍,斬俘數十人,繳獲佛郎機炮,成功收復屯門。
此戰成為中國與歐洲國家間的第一次海戰,也標誌着明代海防的堅決。
明中葉以後,廣東沿海倭寇頻擾,朝廷於南頭設寨,管轄六汛,其中屯門為主要巡哨基地,地位依然重要。
五、清初海禁與客族遷入
清順治年間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被迫內遷五十里。屯門一帶村落荒蕪,生靈塗炭。康熙七年「復界」後,居民方得歸鄉重建。
由於原有土地多被毀壞,朝廷鼓勵客籍人士南遷開墾,遂形成本地陶氏、陳氏與客族並居之勢。
客民多聚於青山灣、掃管笏及龍鼓灘一帶,屯門地理範圍亦由此向沿海地區擴展。
至清嘉慶年間,《新安縣志》將「杯渡禪蹤」列為「新安八景」之一,足證屯門山海風光與宗教文化早已名列嶺南勝景。
六、由青山到屯門 新市鎮的復名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以「青山」為名統稱屯門地區。
1970年代香港政府推動新市鎮發展,為恢復地區歷史本名,1973年正式刊憲改稱「屯門」。
其後的填海、道路、鐵路與隧道建設,使屯門從寂寂海灣蛻變為現代城市,延續着唐代以來「海之門戶」的意象。
結語:從軍港到城市的千年回聲
屯門的歷史橫跨千年,從唐代軍鎮、南漢佛地,到明清海防與殖民轉折,每個時代都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痕跡。
今日的屯門,或許早已變成高樓林立的新市鎮,但青山禪院的古石碑、龍鼓灘的海風,仍默默訴說着昔日的榮光。

原文網址:https://www.hkchronicles.org.hk/%E9%A6%99%E6%B8%AF%E5%BF%97/%E5%9C%B0%E5%90%8D/%E5%B1%AF%E9%96%80%E5%9C%B0%E5%90%8D%E5%88%9D%E6%8E%A2
專欄名稱:香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