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多地震的十大國家 日本竟只排第二 第一名一年超過一萬次

在地球深處,板塊的碰撞、擠壓與摩擦從未停止。
這些看不見的力量,化作一次次大地的震動,
改寫了無數城市的命運,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歷史。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統計,
從1923年至2024年,全球共發生3914次6.5級以上強震,
平均每年38.7次、每月超過三次。
然而,這些地震並非均勻分布於世界各地。
今天,《世界之最TOP》帶你盤點——
全球地震最多的十大國家。

第十名 斐濟——藍色天堂下的暗湧

斐濟這個聽起來宛如詩的島國,
藍天碧海、棕櫚搖曳,是夢幻的度假天堂。
但在那迷人的海岸線下,卻隱藏著大自然的怒火。

斐濟位於太平洋板塊與澳洲板塊的交界處,
這裡板塊擠壓激烈,形成了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區之一。
每年斐濟都會記錄數千次地震,
其中不少震源來自鄰近的湯加海溝——地球最深的海溝之一。

2018年,斐濟曾出現8.2級強震,幸因震源極深而未釀大災。
但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斐濟未來50年內,
仍有50%機率遭受超過7.5億美元的地震損失。
這片島嶼的美麗與危險共生,也展現了生命的韌性。

第九名 新西蘭——與地震共舞的國度

壯麗的山脈、碧綠的湖泊,新西蘭宛如人間仙境。
然而在這片如詩的土地上,大地卻從不安寧。

統計顯示,新西蘭每年發生超過14,000次地震,
平均每天將近40次,儘管大多數人感覺不到,
但地殼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顫動。

1931年霍克灣7.8級大地震奪走256條生命,
使納皮爾市成為廢墟,也促成了全球最早的抗震建築法規。
今日的新西蘭房屋多採輕木結構與隔震設計,
使居民能在這片多震之地安心生活。
新西蘭人以智慧與堅毅,學會與地球的脾氣共存。

第八名 墨西哥——在搖晃中重生

墨西哥可說是大自然的「搖滾舞台」。
在過去百年間,這裡發生了125次6.5級以上地震,
其中十多次超過8級。

1985年的墨西哥城大地震,震級8.0,
造成約1萬人罹難、20萬人無家可歸,
城市距震中超過350公里卻遭嚴重破壞。
2017年9月的8.2級恰帕斯強震,
與12天後的7.1級普埃布拉地震,
更在同一日期重演悲劇。

墨西哥位於北美、太平洋與科科斯板塊三重交界,
其中科科斯板塊每年以67毫米速度俯衝,
宛如一場地質版的三國戰。
面對頻繁地震,墨西哥人早已學會微笑以對——
因為地震能搖晃房屋,卻搖不動他們的韌性。

第七名 中國——歷史與地震並行的土地

中國地大物博,同時也是板塊活動最劇烈的地區之一。
近百年來,中國發生超過150次6.5級以上地震,
其中三場進入全球十大致命地震榜:

1920年海原地震:27.3萬人罹難

1976年唐山地震:24.3萬人喪生

2008年汶川地震:超過8.7萬人罹難或失蹤

中國僅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7%,
但地震數量卻佔全球三分之一。
「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構成東西地震分界線,
西部為擠壓性強震,東部則為拉伸性斷裂。
地震雖難以避免,但中國的防災科技與應變能力
正日益成熟,讓傷害逐步減輕。

第六名 智利——地球最強震的誕生地

智利是一條狹長的國度,沿太平洋綿延4300公里,
美麗的海岸線背後,是地震最頻繁的「火環」。

1960年的瓦爾迪維亞大地震震級高達9.5級,
至今仍是人類有記錄以來最強地震。
板塊錯動達30米,引發高達25米的海嘯,
波及整個太平洋,連日本與夏威夷都有傷亡。

智利位於納斯卡板塊與南美板塊交界處,
每年約有70毫米的板塊俯衝速度。
即使擁有豐富的防震經驗,
智利人仍深知——地震不可預測,唯有敬畏與準備。

第五名 菲律賓——火環之心的震動

由7000多個島嶼組成的菲律賓,
既是熱帶天堂,也是地球「火環」的中心地帶。

在過去百年,菲律賓發生了174次6.5級以上地震。
1976年的棉蘭老島地震與1990年呂宋島7.8級地震,
皆造成上萬人死傷,災情慘重。

菲律賓位於歐亞、菲律賓海及印澳三大板塊交匯處,
頻繁的碰撞釋放出巨大的地殼能量。
雖然地震無情,但菲律賓人仍堅守家園,
用韌性告訴世界:震不垮的,叫信念。

第四名 俄羅斯——冰原下的地殼怒吼

幅員遼闊的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
也是地震頻繁的巨國之一。
在過去百年內,6.5級以上地震發生了212次。

遠東的堪察加半島與薩哈林島是震央熱點,
而西部的高加索山區也時有強震。
1948年突厥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地震,
導致九成建築倒塌,死傷人數至今仍具爭議。

從西伯利亞的凍原到太平洋火山帶,
地震監測極為艱難。
但俄羅斯人不畏艱險,
在冰與火的邊界上,與大地角力而立。

第三名 美國——從加州到阿拉斯加的震線

美國橫跨多個板塊邊界,是名副其實的地震大國。
一個世紀以來,發生244次6.5級以上地震。

加州的聖安德烈亞斯斷層全球聞名,
但美國最活躍的震區其實在阿拉斯加。
阿拉斯加承包全球11%的地震活動,
幾乎每年都會發生7級以上強震。

1964年3月27日,阿拉斯加9.2級地震震撼世界,
造成143人死亡,海嘯浪高達30米。
這場地震讓科學家首次證實:
地震源於板塊在斷層面上的滑動,
成為現代地震學的里程碑。

第二名 日本——地震國度的宿命

櫻花、富士山與地震,構成了日本的三重象徵。
日本位於太平洋、歐亞、北美、菲律賓海四大板塊交界處,
每年約有全球10%的地震在此發生。

1923年關東大地震奪走14萬人性命;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震級達9.0,
引發海嘯與福島核災,造成逾15,000人罹難。

日本擁有110座活火山,地震與火山相互交織。
然而,日本人並未被這片不安的土地擊倒——
他們以最嚴謹的防震建築、預警系統與教育制度,
將悲劇化為知識,讓災難成為進步的養分。

第一名 印尼——地球最活躍的心臟

令人意外的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並非日本,而是印尼。
印尼擁有超過17,000座島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核心。

僅2022年,印尼就記錄了超過一萬次地震,
平均每天30多次。
在過去一世紀,更發生361次6.5級以上強震。

2004年12月26日的蘇門答臘-安達曼大地震,
震級9.2,引發毀滅性的印度洋海嘯,
奪走23萬條生命,波及14個國家。
這場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500枚原子彈。

印尼同時擁有全球最多活火山,
火山活動與地震交錯,構成地球最劇烈的地質舞台。
但每一次震後,印尼人總能從廢墟中重生——
那份堅韌,正是人類在地球面前最偉大的姿態。

結語

從斐濟的海底裂縫,到印尼的火山群島,
這些國家無一不是大自然力量的見證者。
地震提醒我們——人類再強,也只是地球的過客。
但每一次重建,每一次挺身而立,
都在證明:我們雖渺小,卻永不屈服。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6ZCIOj74dXM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