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難征服的十座山峰 珠穆朗瑪峰竟只排第五 第一名死亡率高達百分百

極限挑戰:人類對「登頂」的執念

登山,是人類與自然最原始的對話。
每年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挑戰高山,卻只有極少數人能真正站上山巔。
僅在2023年,日本就發生了超過三千起登山事故,造成三千五百多人受傷、失蹤或喪生。
而在世界某些山峰上,死亡率高達20%,甚至100%。
今天,《世界之最TOP》帶你揭開這些人類地獄般的山峰,看看哪些山以殘酷之名載入史冊。

第十名 勃朗峰(Mont Blanc)

海拔4808米,橫跨法國、意大利與瑞士邊界,是西歐最高峰。
覆雪如銀冠般閃耀,壯麗卻危機四伏。
1786年,雅克·巴爾馬與米歇爾·帕卡爾首次登頂,
自此開啟現代登山時代。

但這位「白色巨人」並不仁慈。
冰川裂縫、雪崩與突變天氣令登山者步步驚心。
法國「三峰路線」與「波塞嶺路線」雖風景壯麗,
卻暗藏殺機——落石、風暴與暴雪常在瞬間奪命。
自1820年首次事故以來,超過1400人命喪於此。
然而每年仍有數千人義無反顧踏上這條生死之路,
只為在峰頂俯瞰阿爾卑斯的浩瀚,感受人類渺小而堅毅的靈魂。

第九名 文森山(Mount Vinson)

位於南極洲,是地球最南端的高峰,海拔4892米。
1958年美國海軍首次發現它,從此成為極地探險的象徵。
登頂的最大敵人不是技術,而是極寒與孤絕。

即使在南極夏季,氣溫仍可低於零下30度,
風速常達每小時80公里。
登山者常需在冰原上等待一週,直至暴風雪散去。
然而奇蹟的是,自1966年首登以來,尚無死亡紀錄。
這或許歸功於極地登山者的謹慎與敬畏。
若要踏上這片冰封之地,光是行程與裝備費就要三萬至五萬美元。
在南極,連勇氣都是奢侈品。

第八名 德納里山(Denali)

北美最高峰,海拔6190米,位於美國阿拉斯加。
這座山的垂直高度超過5500米,氣候凶殘,
即便在夏季,山頂氣溫也可降至零下40度。

登山者要面對的不只是寒冷,還有強風與低氧。
最可怕的莫過於威克舍姆壁——4572米高的垂直冰壁。
1967年「威爾科克斯登山隊」遭遇暴風雪,
12人中7人遇難,成為美國登山史上最悲慘事件之一。

如今的「西極路線」雖較成熟,
但登頂成功率仍僅約60%。
對許多人而言,征服德納里不僅是體能挑戰,
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淬鍊——
在6190米的高空,才懂得人類意志的重量。

第七名 華盛頓山(Mount Washington)

海拔僅1917米,位於美國新罕布什爾州。
但它的致命之處在於——天氣變化如地獄開關。
這裡位於多股風暴路徑交會點,
1934年記錄的每小時372公里強風,
至今仍是地球上非颶風地區的極速紀錄。

登山者可能在幾分鐘內經歷晴天、暴雪、冰雹與濃霧。
超過150人命喪於此,其中多為低估其危險的老手。
華盛頓山告訴人們:死亡不在高度,而在傲慢。

第六名 馬特洪峰(Matterhorn)

矗立於瑞士與意大利邊界的經典三角峰,海拔4478米。
它是阿爾卑斯的象徵,也是最美、最危險的山峰之一。

1865年,愛德華·懷伯率隊首次登頂,
下山途中卻因繩索斷裂,4人墜崖身亡。
此後,馬特洪峰成為死亡與榮耀的代名詞。

自那以來,已有超過500名登山者喪命於此。
即使最容易的「霍恩利嶺路線」,
也暗藏冰崩與坠石的致命風險。
2018年夏季,仍有10人失去生命。
這座「死亡之角」提醒每位挑戰者——
美麗從來都伴隨代價。

第五名 珠穆朗瑪峰(Mount Everest)

地球的屋脊,海拔8848.86米。
它是人類夢想的象徵,也是一座吞噬生命的巨塔。

在「死亡地帶」——海拔8000米以上,
氧氣僅為平地的三分之一。
每一步都在與窒息搏鬥。
即使攜帶氧氣瓶,也無法抵擋凍傷與高山病的侵蝕。

珠峰的風速可達每小時320公里,
登頂窗口期僅每年五月與十月短短數日。
擁擠的登山人潮使風險倍增。
截至2024年,6871人成功登頂,
卻有數百具遺體長眠冰雪之中,
成為後來者的沉默警鐘。

而1924年喬治·馬洛里與安德魯·歐文的失蹤,
仍是登山史上最大的謎團。
他們是否早於人類記錄抵達峰頂?
答案,永遠被風雪掩埋。

第四名 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

海拔8586米,世界第三高峰。
位於尼泊爾與印度交界,被視為神聖之地。
1955年英國探險隊首次登頂,
但依傳統信仰,在距頂峰幾步之遙停下腳步,以示敬意。

至今,僅312人成功登頂,死亡率卻高達21%。
前往大本營需徒步15天穿越荒原,
物資稀缺,氣候惡劣。
這裡不是炫耀的舞台,而是信仰的試煉場——
真正的登山者懂得,敬畏比征服更重要。

第三名 喬戈里峰(K2)

海拔8611米,僅次於珠峰,卻更致命、更無情。
它被稱為「野蠻之山」,無論從哪條路線攀登,
都要面對垂直冰壁與連續雪崩。

1986年是K2最黑暗的一年——
13名登山者葬身風雪。
歷年死亡率約為20%,
其中多數人死於下山途中,因疲憊或天候惡化而絕望。

然而這座山也見證了人類的奇蹟。
2021年,尼泊爾登山隊在零下40度完成冬季首登,
締造歷史。
而波蘭傳奇登山者旺達·魯特凱維奇,
更成為首位登頂K2的女性——
她的勇氣,至今閃耀於雪線之上。

第二名 安納普爾納峰(Annapurna I)

尼泊爾中北部的冰雪女王,海拔8091米。
她的名字意為「豐收女神」,
卻以最致命的山峰聞名——
歷史死亡率曾高達32%。

1950年毛里斯·赫爾佐格首登成功,
但他的雙手與雙腳被凍傷截肢。
南壁直上3000米的冰雪絕壁,
被稱為「登山界的地獄牆」。
截至2022年,僅365人成功登頂,72人永遠留在山上。
在這裡,每一次呼吸都像與死神賭博。
而對真正的登山者而言——
這場賭局,正是夢想的代價。

第一名 南迦帕爾巴特峰(Nanga Parbat)

海拔8126米,位於巴基斯坦,被稱為**「惡魔之山」**。
它的山體垂直落差達2000米,壯麗而致命。
1895年英國探險家阿爾伯特·穆默里首次挑戰,
卻在暴雪中失蹤。

1934年德國登山隊遇難10人,
1937年雪崩奪走16條生命。
直到1953年,奧地利人赫爾曼·布爾獨自登頂,
在無氧情況下完成壯舉,成為登山傳奇。
然而此後,這座山依舊吞噬生命。
2013年,大本營發生恐怖襲擊,
10名外國登山者罹難,震驚全球。

南迦帕爾巴特既是夢想的聖地,
也是死亡的審判場。
每一位踏上此地的人,都在接受自然的審訊。

特別篇 卡瓦格博峰(Kawagebo)

位於中國雲南德欽縣,海拔6740米。
是藏族信仰中的神山之王,同時也是人類永遠無法登頂的山峰。

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17人因暴雪遇難,
距離頂峰僅240米。
此後,政府於2000年正式禁止攀登,
以尊重藏傳佛教信仰。

卡瓦格博的神聖與死亡並存,
它告訴人們——
不是所有的山都應被征服,有些,只能被敬畏。

結語:征服與敬畏,永恆的平衡

從勃朗峰的冰裂,到南迦帕爾巴特的血雪,
這些山峰既是人類勇氣的象徵,
也是自然無情的提醒。

有人為榮耀而登山,
有人為信仰而跋涉。
而最終,我們都在尋找那一刻——
當雙腳踏上峰頂、雙眼望向天際,
明白自己渺小卻依然勇敢。
這,就是人類與自然的永恆對話。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j9MDKxW3Nlc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