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排放最嚴重的十個國家 誰才是地球最大的「煙囪」?

環保呼聲背後的現實

當全世界都在高喊「淨零排放」的口號時,
地球卻在默默升溫。
根據2023年最新數據,全球碳排放量不減反增,
達到驚人的390億噸,創下歷史新高。

更令人震驚的是——
前十名排放國貢獻了超過80%的碳排量。
這不只是環境議題,更牽涉到經濟、政治與道德的抉擇。

今天,《世界之最TOP》帶你盤點——
全球碳排放量最高的十個國家,
看看誰在讓地球喘不過氣。

第十名 加拿大 5.75億噸

人人嚮往的枫葉國,卻是名副其實的「碳排放重災區」。
人口僅佔全球0.5%,但人均碳足跡高達14.2噸,
幾乎是全球平均的兩倍。

加拿大擁有全球第三大石油與天然氣儲量,
尤其阿爾伯塔省的油砂開採,
既耗能又破壞環境。再加上漫長寒冬需靠天然氣取暖、
幅員遼闊又依賴汽車出行——
舒適的生活方式背後,是高昂的碳代價。

更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的史上最嚴重森林大火,
燒毀面積高達1850萬公頃,
釋放出29.8億噸二氧化碳——
讓加拿大的森林從「碳匯」變成「碳源」。
一夜之間,數十年努力全數歸零。

第九名 德國 5.83億噸

這個曾被譽為「綠色能源模範生」的國家,
在2023年卻上演了環保的反轉劇。

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天然氣供應受阻,
為了度過能源危機,只得重啟燃煤電廠。
原本承諾2030年淘汰煤炭,如今卻被迫「回頭燒煤」。

儘管如此,德國自1990年以來已減排近60%,
風能與太陽能發電占比首次突破50%。
但這樣的成績,背後也隱含著現實殘酷——
減排的一部分,可能來自經濟疲軟與工業衰退。
德國面臨的難題是:要環保,還是要經濟?

第八名 沙烏地阿拉伯 6.23億噸

這個「黑金王國」掌控全球約10%的石油供應,
石油讓它富得流油,也讓它成為碳排大國。

2023年,沙烏地承諾2060年實現碳中和,
並啟動「沙烏地綠色倡議」,計畫種下100億棵樹。
同時建設中東最大的太陽能電廠——薩卡卡計畫,
每年可減排50萬噸二氧化碳。

但現實依然矛盾:
沙烏地仍靠石油與天然氣滿足國內電力需求,
化石燃料占比高達90%以上。
一邊賣油,一邊種樹,這場「碳平衡遊戲」能否成功,
仍是個大問號。

第七名 印尼 6.85億噸

橫跨萬島的印尼,是全球最大煤炭出口國之一。
煤炭支撐了經濟,也鎖死了環保。

2023年,印尼排放超過6.85億噸二氧化碳。
雖然政府在G20峰會上展示紅樹林育苗區、
承諾減少森林砍伐,但成效有限。

即使獲得國際社會200億美元資金援助,
到2025年,煤電仍占印尼能源的30%以上。
空氣污染讓雅加達長年「灰霾籠罩」,
呼吸變成一種冒險。
經濟與環保的拔河戰中,金錢仍壓過良知。

第六名 伊朗 7.79億噸

擁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氣與第四大石油儲量,
伊朗理所當然成為碳排放巨獸。

然而,它至今仍未簽署《巴黎協定》。
伊朗政府聲稱:「若不解除制裁,就無法行動。」
但事實上,長年依賴化石燃料的發電與工業結構,
才是真正的根源。

氣候惡化與乾旱讓農業崩潰、供水短缺,
社會抗議頻發。
若未來能解除制裁,伊朗憑藉豐富的陽光與土地,
其實有潛力成為中東的綠能中心。

第五名 日本 9.45億噸

科技強國日本,在碳排放上卻陷入兩難。
2023年排放9.45億噸二氧化碳。

雖然宣稱2050年達成碳中和,
但核能爭議與能源依賴讓政策搖擺不定。
政府推動「藍碳計畫」,透過海藻、紅樹林吸碳,
卻又將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自相矛盾。

截至目前,只有三分之一的日本民眾真正理解「脫碳社會」概念。
政策再完美,若民眾意識不到位,
綠色轉型也終將停留在口號。

第四名 俄羅斯 20.7億噸

作為全球石油與天然氣巨頭,
俄羅斯的碳排放幾乎與其軍事力量一樣驚人。

2023年,二氧化碳排放高達20.7億噸。
戰爭更讓環境惡化——
俄烏戰事額外造成約35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還引發多起硫化氣體洩漏,
這些氣體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兩萬倍。

俄羅斯在全球氣候合作中態度曖昧,
可再生能源占比僅5%。
未來它是選擇繼續擁抱「黑金時代」,
還是轉向綠色新篇章,將牽動全球氣候格局。

第三名 印度 29.55億噸

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印度,
是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
2023年排放達29.55億噸,年增8%。

能源結構幾乎全靠煤——
煤電占發電量75%以上。
德里等城市的空氣質量屢創新低,
呼吸困難、肺病高發已成常態。

印度的挑戰在於:如何在扶貧與發展之間,
同時推進能源轉型。
雖然有國際援助與太陽能計畫,
但龐大的人口與基礎設施落後,
讓「綠色革命」仍顯遙遠。

第二名 美國 46.82億噸

工業革命的引擎,現代化的象徵——
美國,同樣是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國。

從煤炭到石油,美國兩百年的繁榮建立在燃燒之上。
儘管拜登政府重返《巴黎協定》,
並投入超過2兆美元於清潔能源計畫,
但政治極化讓政策變得搖擺不定。

2020年,美國因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達950億美元。
如今川普重返白宮,
美國是否會再度回到「高碳老路」?
全球都在觀望。

第一名 中國 132.6億噸

無可爭議的冠軍。
2023年,中國碳排放量達到132.6億噸,
佔全球總量近三成。

這是工業化奇蹟的代價——
從煤炭、鋼鐵、水泥到製造業,
中國是世界工廠,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者。

不過,中國的綠色轉型也在加速。
截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佔比達17.5%,
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突破1.2太瓦,
全球第一。
碳交易市場已運行兩年,交易額超15億美元。
與2005年相比,中國單位GDP碳排放量下降超過51%。

儘管如此,短期內煤炭仍難被完全取代。
如何平衡經濟增長與環保,是中國最大的考驗。

結語:地球的呼吸,誰來買單?

從加拿大的林火,到中國的煙囪,
這十個國家構成了全球碳排放的主戰場。
他們的每一個政策、每一桶石油、每一座電廠,
都在影響地球的命運。

當碳排放成為衡量國力的另一種指標,
人類也必須正視一個現實——
沒有哪個國家能在燃燒的地球上獨善其身。

減碳,不只是環保議題,
更是人類文明能否延續的考驗。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7mmQh0HPl20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