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十大超級工程 第一名造價高達2.4萬億 被譽為亞洲最慘奇蹟
在僅有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香港卻容納了超過750萬人口,是全球人口密度第四高的地區。這裡不僅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第十大貿易出口地,更是「寸土寸金」的代名詞——平均房價達家庭年收入的16.7倍,巔峰時更突破20倍。
如此極端的城市環境,使得每一項工程都不僅是基建,而是支撐香港國際競爭力的命脈。根據運輸及房屋局資料,過去二十年間,香港在大型公共工程的總投資已突破2萬億港元。其中十大項目,單筆造價甚至超越一些中型國家的GDP。
今天,《世界之最TOP》就帶你一起盤點——香港十大最昂貴、最具代表性的超級工程。
第十名 葵青貨櫃碼頭——從遠東之王到智能物流城
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沒有什麼比貨櫃碼頭更能象徵繁榮。葵青貨櫃碼頭位於葵涌與青衣之間,背靠藍巴勒海峽,是香港航運的心臟。
1970年代初,香港經濟正轉型,政府豪賭填海建港。結果一戰成名——1987年吞吐量達343萬標準貨櫃,登頂全球第一,並在之後十年間長居榜首。
但2000年後,中國內地港口迅速崛起,香港因缺乏投資與技術升級而逐漸失勢。到2024年,葵青吞吐量連跌七年,首次跌出全球前十。
不過它並未沉沒。2025年,九龍倉宣佈投資打造面積近46萬平方米的智能物流中心,預計2027年完工。未來的葵青,將從老碼頭蛻變為智慧港口新典範。
第九名 西區海底隧道——全港最貴的通車路
1993年,由中信泰富與嘉里建設等組成的「香港西隧有限公司」投資70億港元,打造全長兩公里、採沉管式設計的西區海底隧道。
剛開通時,因「貴又偏」,每日僅約3.9萬車次,使用率不足兩成。直到2000年後,收費多次上調至75港元,竟意外轉虧為盈,如今累計盈利已逾223億港元。
這條被罵最慘的隧道,最終成了全港最賺錢的公路。
2023年專營期屆滿後,政府接管並推出「633方案」,將三條過海隧道收費重新分配,以紓緩紅隧與東隧的壓力。從「冷門通道」到「財富密碼」,西隧證明——貴,也能買到效率與時間。
第八名 啟德體育園——319億打造的太空級場館
在啟德舊機場跑道盡頭,一座未來感十足的巨型建築矗立——那就是投資319億港元的啟德體育園,亦為全球第二貴的體育場館。
佔地28公頃,主場館設有5萬座位、可開合天幕(全開需30分鐘),另有1萬人次的室內館與5千人青年運動場,並結合零售、餐飲及展覽空間,打造「一日城中城」。
雖曾因疫情延宕至2025年啟用,但如今已成為香港大型賽事與演唱會新地標。未來更將承辦2025年粵港澳全運會。
質疑聲仍在——「花319億搞體育,值嗎?」但啟德體育園已不只是體育設施,而是香港文化、商業與運動產業融合的新起點。
第七名 環球貿易廣場(ICC)——香港天際線的皇冠
造價近400億港元、高達484米的環球貿易廣場,至今仍是香港最高建築。
原本計劃574米,但為結構安全被縮減。2010年落成後,ICC成為九龍站上空的金融堡壘。
內設「天際100」觀景台與全球最高酒店——香港麗思卡爾頓,客房位於425米高空。
摩根士丹利、瑞信、德意志銀行等巨頭紛紛進駐,租金動輒千萬。有人說ICC是「金錢堆砌的鏡子」,映照出香港的繁華與階層現實——閃耀,卻不屬於每個人。
第六名 西九文化區——470億的藝術烏托邦
西九文化區,是香港史上最大文化工程,總造價470億港元。
40公頃的海濱藝術城,匯集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與自由空間,形成完整的藝術生態。
M+由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操刀設計,外牆猶如巨型LED螢幕,館藏涵蓋草間彌生、村上隆、曾梵志等亞洲名家作品;而故宮文化博物館更首次讓北京故宮文物長駐港展。
儘管管理局經費吃緊、入場率不如預期,但西九讓香港第一次擁有與世界對話的文化根基。這筆「燒錢的理想」,終於落地成形。
第五名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26公里的八百億捷徑
全長僅26公里,造價卻高達844億港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自西九龍出發,13分鐘抵達深圳、48分鐘到廣州,真正實現「一日三城」。
然而,通車前曾歷經延誤、超支與法律爭議——「一地兩檢」安排首次讓內地執法人員在港執勤,引發政治風波。
如今,隨旅客習慣形成,2024年前十個月已累計2100萬人次搭乘。
它不僅是一條鐵路,更是香港融入大灣區的象徵,一段連接生活與制度的現代故事。
第四名 沙中線——971億的地下黃金動脈
全長17公里、造價971.6億港元,沙田至中環線是香港史上最昂貴的地鐵工程。
施工歷時多年,曾爆出「鋼筋醜聞」——67條樣本中竟有近四成不合格,引發全城震驚。
雖然延宕至2022年才全線通車,但其開通徹底改變通勤格局,讓新界東與港島首次直達。
每天可減少8萬次汽車出行,極大緩解擁堵與碳排放。沙中線的誕生,是香港基建精神的縮影——慢、貴,但從不放棄。
第三名 港珠澳大橋——55公里的黃金巨龍
造價1177億港元,橫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連接香港、珠海與澳門,是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
2018年通車初期冷清得能在橋上打太極,媒體笑稱「最貴冷門橋」。
但2025年第一季起,客流暴增至750萬人次、156萬車次,創開通以來新高,成為大灣區自駕熱點。
未來,它能否真正承擔區域物流重任,仍取決於通關自由化與配套整合。不過無論如何,這條橋已成香港連接世界的象徵之一。
第二名 香港國際機場——1417億打造的空中之城
香港國際機場建於人工島赤鱲角,自1998年啟用以來,屢次刷新工程與營運紀錄。
第三跑道系統耗資1417億港元,相當於180億美元,是全球最昂貴的航空基建之一。
疫情期間曾跌出全球排名,但2024年強勢回歸第11名。
每天超過1100架次航班、220個航點,連續9年蟬聯全球貨運量第一。
這不僅是一座機場,更是香港對全球化信念的延伸——一條通往世界的「天空之路」。
第一名 明日大嶼——24000億的「亞洲最慘奇蹟」
計劃總造價高達5800億港元(約2.4萬億新台幣),明日大嶼是香港史上最大、最具爭議的工程。
該計劃將在大嶼山以東填海1700公頃,相當於28個大安森林公園,興建新市鎮、商業區與交通樞紐,被稱為「第二個中環」。
支持者認為這是解決土地與房屋短缺的關鍵;反對者則擔憂環境破壞、超支風險與氣候威脅。
政府估算未來賣地收益或可達8400億港元,但前車之鑑猶在——若設計不當,後果將是「明日大虧」。
明日大嶼既是夢想,也是賭局。它的成敗,將決定香港未來數十年的城市命運。
結語
從港口到橋樑,從地鐵到人工島,這十項工程構築了香港的現代奇蹟,也映照出一個高成本、高風險、高效率的城市縮影。
它們是香港人拼搏精神的具象化——昂貴、爭議、但始終向前。
或許「最慘奇蹟」這四字,正是對香港最真實的註解。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hmrpmIqy0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