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可怕的廣告遊戲 每天一億人被「洗腦」 第一名18個月狂賺520億

當你滑短影音、看YouTube或刷社交平台時,是不是總會遇到那種誇張離譜的遊戲廣告?
主角不是逃命失敗、婚禮被搶,就是上演狗血復仇劇。點進去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這些「詐騙式廣告」並不只是搞笑,它們背後是一場全球上千億美元的商業戰爭。根據Statista數據,2024年全球互動娛樂市場突破千億美元,而這類靠誇張劇情吸金的「廣告遊戲」,已經佔據手遊收入排行榜的半壁江山。
今天,《世界之最TOP》就帶你看看——那些讓人又氣又笑的廣告遊戲,究竟如何靠洗腦式行銷狂吸金流。

第五名 最強廣告:一天花掉150萬美元,只為讓你看到它

如果你覺得「Last War」這名字陌生,那只是因為它藏在你手機的每一個角落。
從抖音到Instagram,從YouTube到Facebook,無論你在看什麼,它都可能突然跳出來——角色亂跑、建堡壘亂蓋,蠢到令人血壓上升。
根據廣告數據分析,《Last War》每天投放預算高達130至150萬美元,等於每分鐘燒掉900美元,只為確保你無法忽視它。

更誇張的是,這些廣告還根據地區找明星代言:
美國演員安東尼·斯塔爾、韓國運動員金敏志、台灣啦啦隊女神吳宜璇、阿拉伯YouTuber阿博弗拉……全球輪番登場。
這種「錯誤設計」其實是精心安排。人類天生對錯誤畫面有糾正衝動,當玩家看到角色「智商欠費」,就會心想:「換我來肯定不會這麼蠢。」於是手指誠實地點進去。
結果數據顯示——故意犯蠢的廣告點擊率是正常版本的三倍!
到2024年3月,《Last War》主動搜尋下載量首次超越廣告引流,證明它成功把「惡名」變成了流量。

第四名 最極端評價:被罵爆卻衝上五星榜首

你以為所有看到這遊戲的人都想打一星?錯。
《Last War》在Google Play上下載量突破五千萬次,五星好評率高達93%。
那些罵聲多半針對誇張廣告,而不是遊戲本身。許多玩家下載後才發現——
「雖然廣告騙人,但這遊戲其實挺上癮。」

遊戲核心是策略經營,不是跑酷。玩家要發展軍事、結盟攻城,甚至還能研究外交、克制兵種。有人罵它太複雜,也有人因此愛上它。
這種「被罵紅」的現象,正是《Last War》成功的關鍵:讓憤怒變成下載,讓好奇變成留存。
當玩家願意留下來,討論反而成為最強宣傳。

第三名 最反常的遊戲經濟:不靠抽卡也能登頂

在大多數手遊裡,抽卡是賺錢的主要手段。但《Last War》卻走了反方向。
它設立了明碼標價的商城,玩家可直接購買英雄碎片,不必靠運氣拼SSR。這讓課金玩家與小課玩家之間的落差大幅縮小。
更重要的是,它的英雄永不過時。

大多數SLG遊戲會不斷推出新角色淘汰舊角,逼玩家不斷花錢。「Last War」卻反其道而行,舊角色能與新角色形成策略搭配,不會被淘汰。
玩家的投入變成「長期資產」,不會白白浪費。
再加上低門檻首充(只要一杯奶茶錢),就能拿到高階英雄——玩家覺得花錢花得值,不課也能玩得開心。

第二名 最全球化社交:手機裡的「聯合國」

《Last War》不只是戰略遊戲,更像一個縮小版地球村。
你可能和泰國人一起佔資源點、跟法國人並肩作戰、聽越南玩家在世界頻道裡吶喊。
遊戲支援十多種語言,內建即時翻譯系統,讓全球玩家無障礙交流。

在這裡,沒有人在意你現實中是誰。只要懂戰術、肯出力,就能成為指揮官。
有人在遊戲裡交到跨國朋友,甚至真的走向婚姻。
這場戰爭不只是數據遊戲,更是一場跨文化、跨語言的真實社會實驗。

第一名 最賺錢遊戲:18個月吸金16億美元

截至2025年2月,《Last War》僅用18個月就創下**16億美元(約520億港元)**營收紀錄,平均每天進帳超過400萬美元。
它是2024年全球手遊收入冠軍,下載量突破一億次,每天新增玩家超過31萬人。
在日本市場,甚至每35個人中就有一個玩過。

這款遊戲不僅賺錢速度堪比電影宇宙,更象徵著手遊已成全球最賺錢的娛樂產業之一。
每一次點擊、登入、課金,都成為龐大商業鏈的一環。你以為只是玩遊戲,其實正參與一場價值上千億美元的數位經濟循環。

結語
從令人抓狂的廣告到驚人的營收,《Last War》用最極端的方式告訴世界——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要能吸引注意力,就能創造財富。
它可能是「全世界最煩的遊戲」,但也是最聰明的商業奇蹟。
或許下次當你再看到那個蠢爆的廣告時,不妨想一想:
這背後,可能正是一場足以改變產業格局的行銷革命。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7tG-1LgSywc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