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可怕的十大貧民窟:兩億人被迫居住,北京竟排第三,第一名被譽為「亞洲地獄」

根據聯合國人居署的定義,「貧民窟」是指缺乏安全住房、乾淨飲用水、排水系統、基本生活設施以及居住權保障的聚居區。
而在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儘管沒有官方認定的「貧民窟」,但在城市化浪潮下,「棚戶區」與「城中村」的現象卻普遍存在。

截至2019年,全國流入城市的農村人口已達 2.36億人,其中大量新市民集中於城市邊緣的城中村。
僅八大城市就有 4427個城中村,容納超過 5554萬人。
這些區域往往擁擠、衛生惡劣、治安混亂,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最被忽視的一面。

今天,《世界之最TOP》帶你走進——
中國十大最可怕的貧民窟與城中村。

第十名|哈爾濱道外棚戶區:冰城最冷的角落

哈爾濱道外,曾被媒體稱為「中國最大的城市貧民窟」。
這裡的房屋多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甚至有部分是日佔時期的馬棚改造。

冬天靠煤爐取暖,夏天蚊蠅橫飛;
街道坑窪不平,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居民人均用地僅25平方米,遠低於城市平均。

上世紀90年代起,當局開始推進棚改工程,
至今已改造超過1400萬平方米、20萬戶居民。
雖然生活條件改善,但老哈爾濱人仍感嘆:
「改造帶走了貧窮,也帶走了城市的記憶。」

第九名|瀋陽鐵西區棚戶區:工業榮光下的陰影

曾是「共和國長子」的象徵,
瀋陽鐵西區在一五計劃時期是中國重工業的心臟。
但隨著國企衰落、工廠停產,榮光褪去,留下滿目瘡痍。

上萬名工人住在老舊宿舍與違章平房中,
冬天牆體開裂、寒風灌入;夏天潮濕悶熱、積水成河。

紀錄片《鐵西區》曾記錄這一切:
鏽蝕的車間、破敗的宿舍、孤獨的老人——
那不僅是空間的貧困,更是精神的廢墟。

第八名|西安康復路城中村:九平方米的生存夾縫

康復路位於西安東部商圈核心,
卻隱藏著被稱為「內陸最擁擠貧民窟」的城中村。
這裡人均居住面積僅 9平方米,
兩棟樓之間不足兩米,伸手可碰到對面晾曬的衣服。

走廊堆滿煤氣罐與電線,垃圾惡臭瀰漫;
消防車無法進入,火災只能靠村民自救。

對數十萬「西漂」而言,這裡是唯一負擔得起的落腳點。
但隨著改造啟動,無數外來務工者被迫遷往更遠的角落。

第七名|重慶十八梯與紅崖洞:吊腳樓上的懸崖人生

在重慶,山城的陡坡曾掛滿簡陋的吊腳樓。
紅崖洞與十八梯——如今是旅遊勝地,
卻在過去是典型的貧民聚居區。

屋舍潮濕、結構危險,木樓一旦起火,火勢瞬間蔓延。
居民以苦力、碼頭工為生,貧窮與危險相伴一生。

雖然十八梯在2021年重生為「歷史文化景區」,
但老居民早已搬離,
原本的生活氣息,只留在記憶裡的巷弄中。

第六名|武漢漢正街棚戶區:繁華背後的下水道市場

漢正街曾是中國最知名的小商品市場,
卻也是一個「脆弱的城市心臟」。

上萬戶人家與商鋪混居,電線橫飛、垃圾堆積。
2011年一場大火吞噬了整片街區,揭開潛伏多年的安全隱患。

此後政府啟動大規模棚改,拆遷超過 4.8百萬平方米,
18萬人被迫搬離,商販四散他鄉。
新建的中央服務區取代了老漢正街——
城市更乾淨了,卻也少了一份人情味。

第五名|上海里弄舊區:繁華城市的暗面

在今天的陸家嘴與南京西路之間,
曾是中國最密集的貧民區——上海舊里弄。

上世紀90年代初,全市有3500萬平方米的簡屋,
人均居住面積不到4平方米。
許多人一家五口擠在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
廚房、廁所共用,污水漫街。

1992年「365微棚簡屋改造工程」啟動,
改善了數十萬戶居民的生活。
但同時,許多歷史石庫門建築被拆除,
老上海的煙火氣,在推土機下消逝。

第四名|廣州楊箕村:從城中村到「廢墟之王」

陽光照不進的窄巷、潮濕腐臭的空氣,
這是廣州曾經最臭名昭著的城中村——楊箕村。

村內密佈1496棟違建,人口密度極高。
2009年被列為廣州最大舊改項目之一,
但拆遷過程矛盾頻發,甚至有村民自焚抗議。

改造後,15棟高層回遷房拔地而起,
村廟與宗祠被保留,但生活成本飆升,
老人難以負擔物業費,新與舊的矛盾仍在延續。

第三名|北京大紅門城中村:首都的灰色邊緣

大紅門,曾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城中村之一。
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區域,容納數萬外來人口。
違建密佈、空氣混濁、電線如蜘蛛網。

這裡的「握手樓」間距僅幾米,
夜裡街燈昏暗,火災與盜竊頻仍。
服裝作坊與批發市場混雜運行,形成了獨特的經濟鏈。

隨著2024年棚改啟動,
6,000多戶居民被納入搬遷計畫,
但低收入的北漂們,卻在這場改造中無處可去。

第二名|深圳白石洲:二十萬深漂的家與夢

白石洲——深圳最具傳奇的城中村。
不到0.6平方公里的土地,曾住著超過 20萬人。
「握手樓」比肩而立,陽光難入、通風不暢。

這裡是無數「深漂」的第一個家:
廉價餐館、夜市攤、簡易宿舍,
承載著年輕人夢想與勞累。

2014年白石洲被納入城市更新,
估值達 2000億元,堪稱「舊改航母」。
然而隨著房租暴漲與大批租客外遷,
一個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社區就此消失。

第一名|廣州冼村:亞洲最密集的城中村

廣州冼村,人口密度高達 每平方公里10萬人,
是香港平均密度的15倍——被媒體稱為「亞洲地獄」。

村內電線交錯、污水橫流、建築層層加蓋。
6000名本地人與十多萬外來人口擠在狹窄巷弄中。

除了惡劣環境,更駭人的是腐敗與權力爭奪。
村書記盧穗耕外逃、原副市長曹建遼受賄7600萬被判無期。
長達十五年的改造過程,利益糾葛不斷。

2025年7月,冼村1950棟村屋全部拆除清零,
這場被譽為「中國最艱難舊改」的工程終於落幕。
但當塵土落定,貧困是否真正被消除?仍是未知數。

結語|城市的繁榮與邊緣的沉默

中國的城市化成就舉世矚目,
但在高樓與霓虹之下,
仍有無數人在夾縫中掙扎生存。

棚戶區與城中村不只是貧困的象徵,
更是城市記憶與階層流動的縮影。
它們提醒我們:
真正的現代化,不僅是建樓拆房,更是讓每個人都能安居。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8mkI6ahXaGo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