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最強十大武器曝光:萬箭彈僅排第六,「航母殺手」第三,第一名連美國都靠它防禦!

台灣,這座僅有2300萬人口的島嶼,卻擁有高達 9495億新台幣 的年度國防預算,佔GDP約 3.32%,軍費支出名列全球前二十。
為了應對日益緊張的亞太局勢,台灣在近年大幅升級軍備,打造出一系列足以改變區域平衡的「不對稱作戰武器」。
從射程兩千公里的雲峰飛彈,到專破機場跑道的萬箭彈,再到令航母聞風喪膽的雄風三型超音速飛彈——這些武器的威力,超乎你的想像。
今天,《世界之最TOP》就帶你盤點——2025年台灣最強的十種武器!

第十名|劍翔無人機——亞洲最早實戰化的「自殺式反輻射無人機」

劍翔無人機由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2017年亮相、2022年服役,是亞洲最早進入實戰部署的自殺式反輻射無人機。
它外形介乎於小型飛彈與戰術無人機之間,全長1.4米、翼展2米、最高時速可達600公里,作戰半徑約500公里。

搭載雷達波尋標系統,能主動捕捉敵方雷達信號並俯衝自毀,確保目標雷達癱瘓。
成本僅為傳統導彈的一小部分,卻能形成蜂群攻擊效果。
截至2024年,已有 約200架劍翔 交付空軍,成為台灣反制電子戰的關鍵武器。

第九名|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台版「飽和火力風暴」

雷霆2000被譽為「台灣最強火箭炮」,1997年原型亮相、2010年量產。
它採用德製8×8輪式底盤,機動性極高,可快速發射後轉移陣地。

每輛發射車可裝填6至20枚火箭彈,射程從15至45公里不等,增程型可突破100公里。
在防衛戰中,它能以數十枚火箭同時覆蓋登陸區域,配合子母彈對裝甲群形成毀滅性打擊。
它不求精準擊中,而是以密集火力壓制戰場節奏,堪稱台灣的不對稱戰力支柱。

第八名|基隆級飛彈驅逐艦——海上「小神盾」的旗艦戰力

基隆級是由美國基德級驅逐艦改裝而來的巨艦,全艦排水量近9700噸,被視為台灣海軍的海上長城。
配備 SM-2防空飛彈(射程150公里)、魚叉反艦飛彈、MK45艦炮與S-70C反潛直升機,
能同時進行防空、反艦、反潛三重作戰。

作為第168艦隊旗艦,基隆級具備完整指揮中樞與電子戰系統。
目前台灣正為其進行延壽與升級,未來將整合雄風三型超音速飛彈與垂直發射系統,
屆時其海上防禦力將達到新高峰。

第七名|石墨彈——無聲癱瘓敵方城市的「軟殺武器」

石墨彈,又稱「軟炸彈」,是一種非致命卻極具戰略破壞力的電力攻擊武器。
它在爆炸後會釋放碳纖維絲,導致變電站與電網短路,使整個城市陷入癱瘓。

美軍在海灣戰爭中首次使用,幾小時內讓伊拉克85%電網停擺。
台灣自2007年開始研發版本,計畫由無人機或F-16掛載投放,
實驗證明能讓區域停電30至40分鐘。
雖然時間短暫,但足以為突襲與電子戰創造黃金時機,
是台灣「不對稱戰術」中最神秘的一環。

第六名|萬箭彈——「機場殺手」專破敵方跑道

萬箭彈是台灣空軍最具代表性的空對地巡弋飛彈,
專門用來癱瘓敵方機場跑道,令敵機無法起降。

飛彈長約4.5米、重900公斤,由F-CK-1「經國號」戰機發射,
射程超過200公里,採用GPS與紅外線複合制導。

發射後可散布數百顆子彈藥,在跑道上形成「破洞矩陣」,
其破壞效率遠超傳統炸彈。
最新的萬箭二型射程提升至400公里,
成為台灣空軍打擊敵方基地的先手武器。

第五名|F-16V戰隼戰鬥機——新一代制空主力

F-16V是全球最先進的F-16改良型,
配備 AESA主動相控陣雷達、Link-16資料鏈、頭盔瞄準系統,
可同時追蹤20個目標並精準攻擊。

台灣自2016年啟動「鳳展計劃」升級,至2023年底完成141架改造,
再加上美方新售的66架新機,總數將達200架,
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F-16V部隊。

這不僅強化制空權,也象徵台灣空軍進入資訊化作戰新時代。

第四名|海鯤號潛艦——台灣史上最強潛艦

「海鯤號」是台灣自製潛艦計畫的首艘原型艦,
排水量約2500噸,潛深達420米,水下航速17節。

搭載美製 Mk48 ADCAP重型魚雷 與 UGM-84魚叉反艦導彈,
具備攻擊驅逐艦與航母的能力。

它的關鍵價值在於「隱蔽與突襲」,能潛伏於台海要道,
在敵艦未察覺時發起致命打擊。
40%的零件已實現國產化,象徵台灣在軍工自主領域的重大突破。

第三名|雄風三型超音速飛彈——真正的「航母殺手」

雄風三型(HF-3)是台灣研製的超音速反艦飛彈,
末段飛行速度達 3.5馬赫(約每秒1200米),
防空系統幾乎無法反應。

射程最高可達400公里,能直接命中驅逐艦甚至航母甲板。
目前部署於成功級、康定級、沱江級艦艇及陸基機動車。

它讓台灣具備「拒止戰力」,
使任何航母戰鬥群在靠近台灣時都必須三思而行。
這枚飛彈正是台灣「以小制大」戰略的象徵。

第二名|雲峰飛彈——射程兩千公里的超音速戰略武器

雲峰飛彈是台灣最具爭議、也是最具威懾的遠程武器。
採用衝壓引擎,最高速度達 3馬赫,射程達 2000公里,
能精確打擊敵方指揮中心與軍事基地。

2019年開始量產,目前部署約20枚。
雖僅搭載常規彈頭,但其覆蓋範圍已包含整個華東地區。

新版「雲峰二型」正研發中,打擊能力更強,
代表台灣正式擁有「戰略縱深反擊」的能力。

第一名|樂山鋪路爪雷達——台灣與美國共用的「千里眼」

位於新竹與苗栗交界的樂山鋪路爪雷達(AN/FPS-115 PAVE PAWS),
是全球唯一部署於美國本土以外的同型系統,
更是台美防禦網絡的關鍵節點。

耗資 409億新台幣 建造,探測距離達 5000公里,
可同時追蹤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戰機甚至太空碎片。

2012年北韓發射火箭時,樂山雷達率先捕捉到完整軌跡,
比日本系統提前兩分鐘預警。
它能提供台美雙方長達7分鐘的反應時間,
在現代導彈戰爭中,這幾分鐘足以決定生死。

樂山雷達的存在,不僅是台灣的防空「神盾」,
更是美軍印太戰略的重要「眼睛」。

結語|小島,大火力:不對稱戰略的極致體現

從劍翔無人機到雲峰飛彈,
從潛艦「海鯤號」到千里眼雷達,
台灣的軍事力量正逐步形成靈活、精準、快速反制的戰略體系。

這些武器或許無法與超級大國的龐大軍備抗衡,
但在不對稱作戰中,它們足以讓任何對手投鼠忌器。

當科技與戰略結合,
「小而強」或許正是台灣防禦體系最可怕的真相。

YouTube專欄名稱:世界之最TOP
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87Fx3e55ZoA

返回網誌